图片
2025大吉
NEW YEAR
图片
图片
图片
真正的功夫修炼,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更需要内在的领悟。只有将“求”与“悟”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在勤奋努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
图片
关注武宗
学
天下武功
图片
图片
导引法 动静内外调·延年益寿高
图片
图片
以武学打开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这套功法与当今广为流传的立式八段锦有所不同,它更侧重于内在的静修与能量转化,是一套完整的内炼体系。
八段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导引术。早在汉代,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帛画上,就描绘了许多与后世八段锦动作相似的姿态,这表明通过肢体运动配合呼吸来保健强身的理念早已存在 。这些早期的导引图谱,可以说是八段锦功法形态的遥远祖先。
“八段锦”这个名字,最早的文字记载线索指向晋代葛洪的《神仙传》。书中提到:“所谓八段锦、六字气,特导引吐纳而已” 。
到了宋代,“八段锦”的记载变得清晰和确切。南宋洪迈的《夷坚志》中明确提到了“八段锦”的习练者,说明在当时这套功法已经在社会上流传 。更重要的是,在南宋曾慥编纂的《道枢》一书中,首次完整记录了八段锦的功法口诀,并且同时包含了立式和坐式两种练法 。这表明,至晚在南宋时期,八段锦已经发展出不同的流派,以适应不同的修炼需求。
此后,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八段锦的功法不断被完善和图解,流传更为广泛 。立式八段锦因其动作舒展、易于学习,逐渐成为大众健身的主流。而坐式八段锦,因其包含更多内丹修炼的意涵和复杂的意念活动,更多地在道家或有心于深度内炼的群体中传承。这套包含“想火烧脐轮”等口诀的导引诀,正是这一传承的典型代表,它不仅仅是肢体活动,更是一套关乎精、气、神转化的内在修炼工程。
【修炼步骤】
这套导引诀是一套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完整修炼程序。它从准备调心开始,历经生津、运火、通脉,最后归于全身气机的调和。下面,我们将依据原文,并结合图示,详细解读每一步的操作和内涵。
第一阶段:准备与静心
首先,练习者需要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以舒适的姿态盘腿坐好,可以是单盘,也可以是双盘,总之以身体能够放松为准。然后,轻轻闭上双眼,将心神从外界的纷扰中收回来,让内心平静下来,这就是“闭目冥心坐”。接着,用一个特殊的手印——“握固”,即将大拇指掐在无名指的指根处,然后其余四指握拢,如同婴儿出生时握拳的状态。这个手势有安魂定神、防止能量耗散的作用。在保持握固的同时,静静地调整呼吸,让意念和精神都集中起来,不胡思乱想,是为“握固静思神”。
心神稍定之后,开始进行“叩齿三十六”。就是将上下牙齿相互轻轻叩击三十六次。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实则作用不小。它能坚固牙齿,更重要的是,在中医理论中,“齿为骨之余,肾主骨”,叩齿能够激发肾气,起到强肾固精的作用。
接下来,做“两手抱昆仓”的动作。将两手十指交叉,掌心贴着自己的后脑勺,也就是古人所称的“昆仑”部位。头部微微用力后仰,与双手的力量形成一个轻微的对抗。保持这个姿势,进行九次深长而安静的呼吸。这里的关键在于“勿令耳闻”,即呼吸要做到极度的细、慢、长,自己耳朵都听不到呼吸的声音。从这一步开始,整个练习过程中的呼吸都要遵循这个原则,这是为了让心神达到更深的宁静状态。
做完之后,就到了图1所示的动作。
图片
将双手手掌移过来,紧紧地捂住自己的两只耳朵,使得外界的声音完全被隔绝。然后,将食指叠压在中指之上,再利用中指的弹力,让食指迅速滑下,弹击在后脑骨上,也就是“玉枕”穴的区域。这个动作会让你听到如同打鼓一般“咚咚”的声音在脑内回响,这就是“左右鸣天鼓”。左右两边各弹击二十次。这个方法能够有效地刺激大脑,消除脑部疲劳,让人头脑清醒,对改善听力也有帮助。
第二阶段:生津与咽津
经过前面的准备,身体已经初步放松,心神也相对安宁。现在进入到产生和运用体内精华——津液的阶段。
首先是“微摆撼天柱”。“天柱”指的是我们的颈椎。在保持握固手印的基础上,头部和颈部像摇拨浪鼓一样,向左右两边微微转动、摆动,同时带动肩膀和上身随之轻微摇晃。左右各摆动二十四次,如图2所示。
图片
这个动作能有效放松颈椎和肩背部的肌肉,疏通此处的经络气血,为后续气机的上升打通关隘。
接着,是极为关键的一步:“赤龙搅水浑”。“赤龙”就是我们的舌头。用舌头在口腔里,沿着牙齿的内外、左右脸颊,进行全方位的搅动,就像一条龙在搅动江水一样。持续不断地搅动,慢慢地,你会感觉到口中开始产生大量的唾液,这就是被古人誉为“金津玉液”的“神水”。
当感觉“神水满口匀”时,也就是口中充满了唾液,不要急于咽下。先用这些唾-液在口中反复鼓漱,如同漱口一般,进行三十六次,是为“漱津三十六”。这个过程能让津液更加醇厚,同时清洁口腔。
然后,将满口的津液分作三口,咕咚有声地用力咽下去,这就是“口分三咽”。想象着这股清泉顺着食道,一直流到下腹部的丹田区域。这三口咽下的津液,被视为滋养五脏六腑、灌溉生命之根的甘露。紧接着口诀说“龙行虎自奔”,这是一个比喻。“龙”指的就是我们刚刚咽下去的津液(神水),“虎”则指代我们体内的气(呼吸之气)。意思是,当珍贵的津液被吞咽下去之后,体内的气机就会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随之运行。
图3展示的正是舌头在口中搅动的意象,提醒练习者这一步的重要性。咽下津液后,才算完成了“行火候”的准备工作。
图片
第三阶段:升火与运化
这是整套功法的核心和高潮部分,涉及到能量的激发和转化,也就是所谓的“火候”。
首先,“闭气搓手热”。先用鼻子深深吸一口清气,然后屏住呼吸。在闭气的状态下,将两手手掌快速地相互搓动,直到感觉手心发烫为止。当手搓得极热之后,再将之前闭住的气从鼻中缓缓地、均匀地呼出去。
手心发烫后,立刻进行“背摩出精门”。“精门”指的是腰部后方、与肾脏相对应的区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后腰”。将刚刚搓热的两手手掌,紧紧贴在后腰的“肾俞”穴上,反复地、用力地上下摩擦。图4所示的“两手摩肾堂”就是这个动作,摩擦的次数越多越好,至少三十六次。
图片
这个动作借助手掌的热力,直接温煦肾脏,补充肾阳,是培补先天之本的关键方法。摩擦完毕后,收回双手,重新握固。做完这些,才算用尽了刚才吸入的那一口气,可以稍作调整,准备下一步。
接下来是最为核心的意念活动:“想火烧脐轮”。在闭住口鼻呼吸的状态下,用心去“想”,想象有一团温暖的、光明的火,在自己的肚脐下方(即下丹田区域,也称“脐轮”)静静地燃烧。这种“想”不是费力的思考,而是一种轻松的、持续的意念观照。要点在于“想”和“闭气”,通过意念的引导和呼吸的暂停,将心神和能量都集中到下丹田。慢慢地,你会感觉到小腹部位真的产生一股温热感,如同火烤一般。当感觉到热极了,就进行下一步。这一步是整个功法的关键,是“采药炼丹”的起手式,其目的在于激发体内的真阳之气 。
热感产生后,马上开始“左右辘轳转”。“辘轳”是古代井上汲水的工具。这里是模仿其转动的形态。俯下头,以两肩为轴,交替地、画圆式地向前、向上、向后、向下转动。可以先向左转,再向右转,或者左右肩同时转动。如图5的“左右单关辘轳”
图片
和图6的“左右双关辘轳”所示,
图片
单关是单肩转,双关是双肩一起转,总共做三十六次。在做这个动作的同时,要配合意念:想象那股在丹田燃烧的火,随着肩膀的转动,从丹田出发,沿着后背的脊柱(督脉)向上运行,穿过“双关”(肩胛骨区域),一直到达后脑(脑户)。同时,鼻子可以配合吸入清气,并短暂闭气。这个动作的目的是借助身体的摇转,引导丹田的阳气上升,打通背部的经络。
第四阶段:疏通与收功
当能量被引导至头部后,需要进一步疏通全身经脉,并完成一个循环。
“两脚放舒伸”,将盘坐的双腿解开,向前伸直,放松一下。
然后,“叉手双虚托”。如图7所示,双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用力向上托举,仿佛在托举一片天空。
图片
同时配合吸气,身体向上伸展。然后放松,掌心向下,在胸前翻转,配合呼气下按。如此反复三次或九次。这个动作能够有效拉伸整个脊柱和上肢,疏通三焦经。
之后,如图8所示,做“低头攀足频”的动作。
图片
上身前俯,双手向前伸出,像钩子一样去够或者攀拉自己的脚心(涌泉穴)。尽力前屈,然后缓缓直起身体,如此反复十二次。这个动作能够极大地拉伸腿部后侧的膀胱经和背部的督脉,导引气血下行,达到水火既济的效果。做完之后,收回双脚,重新恢复端坐的姿态。
第五阶段:巩固与循环
完成一轮完整的练习后,需要进行巩固和收尾。
“以候道水上”,经过前面的导引,此时口中又会自然生出津液。如果感觉不明显,可以再次用舌头轻轻搅动,催生津液。
“再漱再吞津”,方法和之前一样,将新生的津液在口中鼓漱三十六次,然后分三口,用力咽下。
口诀中说“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意思是,可以将从“闭气搓手热”到“低头攀足频”再到“再漱再吞津”的整个过程,重复做三遍。每一遍都咽下三口津液,三遍下来,总共就是九口,所以叫“神水九次吞”。
当你咽下津液时,要能听到喉咙里“汩汩”作响,即“咽下泪沮响”。能做到这样,说明津液充盈,咽得有力,体内的气机也会随之被调动起来。如此一来,“百脉自调匀”,全身的经脉气血都会得到调整,变得通畅而和谐。
当这一切都完成后,就到了“河车搬运讫”。“河车”是内丹术语,指代人体内气机沿任督二脉循环运行的过程,也就是常说的“小周天”。此时,再次摇动双肩和身体二十四次,并且再转动“辘轳”二十四次,以巩固和疏导全身的气机。
最后一步是“发火遍烧身”。这是更高层次的意念功夫。再次闭住口鼻之气片刻,想象丹田的那团真火,从下腹部开始,缓缓地向上升起,遍及胸腔、四肢、头部,乃至全身每一个角落,感觉整个身体都沐浴在这股温暖的光明之中。
如果能坚持按此法修炼,就能达到“邪魔不敢近,梦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灾病不能速”的境界。意思是,身体的抵抗力增强,外界的邪气难以侵犯;精神清明,睡眠安稳;能够适应寒暑变化,不容易生病。最佳的练习时间是“子后午前作,子后午前作, 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也就是夜里十一点到第二天中午十一点之间,这个时段人体阳气生发,顺应天地造化(乾坤)的规律,效果最好。整个功法循环往复,井然有序,其内在的道理与八卦的变化规律相通,是养生修炼的绝佳法门。
【养生应用】
这套导引诀的价值,远不止于活动筋骨,它是一套深刻的身心修炼体系,其在养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整套功法通过叩齿、鸣天鼓、撼天柱、辘轳转、托天攀足等一系列动作,系统性地活动了头、颈、肩、背、腰、腿等全身各大关节和经络。这些舒缓而深入的动作,能够有效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现代人因久坐不动导致的颈椎、腰椎问题和气血瘀滞状况 。
其次,是“培补肾精,固本培元”。这套功法非常重视对“肾”的保养。肾为先天之本,是生命能量的根源。其中的“叩齿”能健肾,“握固”能聚肾气,“背摩精门”更是直接用温热的手掌来温煦肾脏,补充肾阳。这些方法对于缓解腰膝酸软、精力不足、畏寒怕冷等肾气亏虚的状况有直接的帮助。
再者,是“炼津化气,滋养五脏”。“赤龙搅水”和“漱津三咽”是本功法的精华之一。古人视唾液为至宝,称之为“神水”、“甘露”。通过特定的方法产生并吞咽高质量的津液,被认为可以直接补充人体的阴液,滋养五脏六腑,延缓衰老。这在中医“保津即保命”的观念中得到了体现。
更深层次的,是“安心定神,点燃内火”。“闭目冥心”、“呼吸勿令耳闻”等要求,本身就是极好的静心法门,能够有效降低精神压力,改善焦虑和失眠 。而核心的“想火烧脐轮”,则是一种高级的意念导引术。它通过将心神(心火)与呼吸(风)相结合,点燃下丹田(炉鼎)的生命之火(真阳),这是道家内丹修炼“炼精化气”的起始步骤 。其目的在于将人体的物质基础(精)转化为更高层级的能量(气),从而实现生命层次的提升,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网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