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士铎(1644-1725)是清代著名医家,其著作《辨证录》中提出“肺痹之成于气虚”,认为肺纤维化与肺气虚密切相关。他指出肺气不足会导致风寒湿邪侵袭肺窍,形成痹阻,最终发展为肺痹(即肺纤维化)。这一理论强调了气虚在肺纤维化发病中的核心作用,与现代医学中气虚血瘀的病理机制存在关联性。
理论渊源
陈士铎认为肺痹的成因在于“气虚”,并进一步指出“久咳、久喘”会损伤肺肾之气,导致肺阳亏虚、气不化津,最终引发肺部萎废。这种理论为中医治疗肺纤维化提供了“补气”为核心的治疗思路。
现代应用
现代研究证实,气虚血瘀是肺纤维化的重要病机。临床治疗中常采用益气活血法,通过补气药物(如人参)与活血药物结合,改善肺部微循环,延缓疾病进展。这一方法与陈士铎的理论存在传承关系。
辨证录 痿证门(八则)
人有胃火熏蒸,日冲肺金,遂至痿弱不能起立,欲嗽不能,欲咳不敢,及至咳嗽又连声不止,肺中大痛,非肺痈之毒,乃肺痿之病也。夫肺之成痿也,由于阳明之火上冲于肺,而肺经津液衰少,不能灭阳明之焰,金从火化,累年积岁,肺叶之间酿成火宅,而清凉之药,不能直入于肺,非 格清凉之故也。肺既大热,何能下生肾水,水干无以济火,则阳明之炎蒸更甚,自然求救于水谷;而水谷因肺金清肃之令不行,不能化成津液,以上输于肺,则肺之燥益甚;肺燥而肺中津液尽变为涎沫浊唾矣。肺液既干,肺气自怯,所成涎沫浊唾,若难推送而出,此欲嗽之所以不能也。然而涎沫浊唾,终非养肺之物,必须吐出为快,无奈其盘踞于火宅,倘一咳而火必沸腾,胸膈之间必至动痛,此欲咳之所以不敢也。迨忍之又忍至不可忍,而咳嗽涎沫浊唾虽出,而火无水养。上冲于咽喉,不肯遽下,此咳嗽所以又连声而不止也。咳嗽至连声不止,安得不伤损干燥之肺而作痛乎。人见其痿弱不能起立,或用治痿之药,愈伤肺气,奚能起痿。治法宜泻其胃中之火,大补其肺经之气,然又不可徒补其肺中之气,更宜兼补其肾中之水。方用生津起痿汤∶
麦冬(一两) 甘草(二钱) 玄参(一两) 甘菊花(五钱) 熟地(一两)天门冬(三钱) 天花粉(一钱) 贝母(一钱) 金银花(五钱) 水煎服。连服四剂,而咳嗽轻,再服四剂,而咳嗽止,再服十剂,而痿症除矣。
盖阳明之火,本可用大寒之药。然而阳明初起之火,可用大寒;而阳明久旺之火,宜用微寒。因阳明之火,乃胃土中之火,初起可用大寒泻火,以救肾中之水,久旺用微寒散火,所以生胃中之土也。胃火之盛,胃土之衰也,扶其土,即所以泻其火。而胃土自健,自能升腾胃气,化水谷之精微,输津液于肺中也。又加之二冬、甘草、天、贝之类,原能益肺消痰,则肺中更加润泽。得金银花同入,以消除其败浊之毒,则肺金何至再燥乎?加熟地者,以填补肾水,水旺而肺不必去顾肾子之涸,则肺气更安,清肃下行于各府,水生火息,不必治痿而痿自愈也。
此症用紫花饮亦神。
麦冬(三两) 桔梗 甘菊花 薄公英(各五钱) 生甘草 贝母(各二钱) 生地(一两)紫花地丁(三钱) 水煎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网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