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动画电影《深海》之中,小女孩参宿因为父母离异、家庭重组而缺失亲情,深陷抑郁症的折磨。
在梦境之中,抑郁情绪化身为红色的“丧气鬼”,包裹着小小的女孩、缠绕着她、保护着她、却又伤害着她。
然而在心理咨询室之外,参宿的爸爸却满不在乎地告诉她:“哪有什么抑郁症,你多笑一笑,笑一笑就会好起来的!”

这或许是大多数人面对着抑郁症的第一想法:“多笑一笑”、“想得太多”、“太矫情”、“年纪轻轻的说什么死不死的”、“哪有那么多事”……
正因如此,不是所有人都能及时得到有关于精神疾病的治疗。
你发现了自己的不对劲,想要求助却只能听到大段大段的鸡汤:
“要积极向上”、“要运动”、“不要熬夜暴饮暴食”、“多晒晒太阳健康作息”,可真正实行起来,你却发现自己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
离开了这些正统,其实还有很多“邪修”方法,能够帮助你离开抑郁情绪。
如果你暂时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或主观原因不能够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不妨尝试一下。
只有抓住湍急水流中最后一块木板,才能有机会等待上岸的那一刻。
向全世界展现你的攻击性
就像网友说的:“与其忍耐内耗自己,不如发疯外耗别人。”
很多人的讨好型人格都来源于较低的自我价值感,你对自己没有认可度,别人说的一句话就能塑造你,也能打垮你。
不过现在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坦然接受自己是个废物的事实,抑郁情绪已经将你折磨成这个样子,再坏能坏到哪去呢?
不如直接套上“精神病”人设,合理发疯,反正一切都有疾病兜底,别人能拿你怎么样呢?

领导说你不努力,你可以说:
“今年公司绩效太差了,所有人业绩都不好,怎么是我不努力,应该是你不努力,没制定好发展战略,把我们都领进坑里了。”
亲戚说你太颓废,你可以说:“你成功、你有钱,你投资我二十万创业吧,正好最近行业风口,赚了钱咱们五五分。”
在精神分析学派中,攻击性是人生命力的体现,同样也是成长的一种驱动力量。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性旨在破坏外部因素,以避免自我的毁灭。
正是因为留存了攻击性,很多人的攻击全部指向了内部,也就是自己。所以,从现在开始保持愤怒,尽情向全世界开炮吧!
制造“情绪垃圾桶”
抑郁症在很多人看来是大哭大闹、是悲伤痛苦,但真正的它其实是麻木;
是无意义感、是冷漠,是情绪压抑到极致之后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所以,并不是“坚强一点”就能康复,也不是情绪恢复了就能开始行动,你的一切感受都是真实的,你的一切痛苦都是值得被关注的。

我们可以自己为自己制造一个能够毁灭的“情绪垃圾桶”;
每天晚上将一整天出现过的所有负面情绪和相应的触发事件写在一张纸条上,这样可以帮助你探索情绪规律。
什么东西会触发负面情绪,我们就尽量避开这样的行为,用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方式去代替。
写完并探索完自己之后,我们可以对着纸条说:
“我正在消灭你了。”然后将纸条撕碎或者烧掉,向自己宣告:和抑郁情绪抗争的一天,又是我赢了。
“大喊一声”截断思维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精神疾病类患者都会不自觉陷入“反刍思维”中,也就是经历了负面事件(主观或客观)之后;
个体对事件本身、出现的消极情绪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一些反复的、被动的思考。
这样的思维方式会大量消耗我们的心理能量,让我们深陷在抑郁情绪中无法自拔。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手动为反刍思维设定一个“终止按钮”,一旦你发现自己开始反刍,立刻在脑海中或者现实中大喊一声:“停止!”
然后强制性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为自己设置15分钟的“思维隔离带”,
抓起手机开始刷视频、跟着博主跳操运动、给朋友或者家人打去一个电话、开一把游戏等等。
这就是认知行为疗法中常用的“行为激活”技术,通过参与简单而有意义的积极活动;
可以帮助我们改善情绪,打破消极思维和行为低落之间的恶性循环。
抓住每一个进步的瞬间
不要执着于“完全康复”,也不要崩溃于“病情卷土重来”,将“治愈”这件事先抛在脑后,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观察自己的进步。
可以每天给自己设置几个小小的目标,比如“在半小时内起床”、“在瑜伽垫上来回走走”、“出门扔个垃圾”、“给绿植浇一次水”等等。

当我们可以顺利完成这些目标,就可以为麻木的自己增添一些鲜活:我可以做到这些,我正在慢慢好起来!
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将自己的观察到的任何一个微小的美好瞬间记录下来,告诉自己:“你是为这些而活。”
楼下的流浪猫看见了你,过来蹭了你的裤腿,你给它拿了一根火腿肠;
阳光很好,透过树叶落下来,形成了一块一块很漂亮的光斑;
正在追更的小说更新了一章,作者在评论区回复了你很久以前的评论,夸你是“天使宝宝”;
想吃的澳芒平时卖得很贵,但楼下超市刚好打折,你抢到了最后两个;
这些你觉得“世界原来有点美好”的每一个瞬间,即使唤醒的情绪非常少,也需要及时记录下来。

看似没用的小事,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现实世界里生活的动力,只不过普通人感受更加深刻;
而抑郁症患者就像是复建人群,曾经丧失了这样的能力,如今正在一点点重新学习。
抑郁症并非不可战胜,请记住,你完全有能力走出阴霾,每一次尝试都是你正在努力的证明,每一个小小的改变都值得被肯定。
你一定不能放弃自己,要一而再、再而三、千千万万次,将自己从水火之中拯救出来,再迎接明天新升起的太阳。
-The End - 作者-专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配资网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